發新話題
打印

歌謠音畫演繹寶島思戀曲

歌謠音畫演繹寶島思戀曲

中山大學駐校樂團4月30日衛武營登場
【記者李祖東高雄報導】國立中山大學駐校樂團—巴洛克獨奏家樂團攜手劇場藝術系助理教授、劇場御用資深導演楊士平,以「臺灣,就是我的故鄉」為創作概念,結合臺灣知名畫家陳澄波的畫作,並由曾獲世界劇場設計大獎得主王奕盛操刀,打造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《印象.臺灣》,4月30日將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盛大開演。

《印象.臺灣》音樂會搭配多媒體的視覺設計,用多元的手法呈現一場跨越時空的臺灣歌謠多媒體劇場新體驗,透過演員林竹君與陳芃親子之間的跨國書信往來劇情,交織呈現曲目中動人深刻的故事。中山大學音樂系教授、巴洛克獨奏家樂團藝術總監李美文指出,本次運用音樂描繪出歌謠音畫,訴說著臺灣不同時期的社會脈動、歷史脈絡與人民內心的聲音,《流浪到淡水》、《舊情綿綿》、《滿山春色》及《寶島曼波》等1930至1990年代的臺灣經典歌謠,揉合巴洛克曲式,優雅刻劃出大家心中珍藏已久、耳熟能詳的溫暖旋律。

此次音樂會中的13首經典歌謠以「秋戀」、「漂浪」、「春情」、「青春」為名,由4位出色音樂家李思嫺、桑磊栢、劉聖賢、鄭乃瑄,將其與巴洛克曲式重新揉合改編,開創出令人驚喜的樂曲新貌。李美文教授指出,「愛戀情愁、人間冷暖、寶島青春在獨奏與合奏間,熟悉情懷呼之欲出。這是臺灣的青春之歌與西方浪漫曲式的美好交融,也是印象臺灣最內斂精緻的創新與傳承。」

李美文教授表示,多年來,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堅持保存臺灣歌謠的使命,致力推廣屬於這片土地的臺灣音樂,邀請不同作曲家結合西洋古曲音樂改編經典臺灣歌謠,讓臺灣歌謠的軀殼灌入古典音樂的靈魂,同時結合樂團所熟知的古典訓練與傳統,並維持臺灣歌謠的原貌。此次邀請4位臺灣作曲家仿照巴洛克曲式,將13首二戰後的臺語歌謠重新編曲創作,以4首巴洛克時期的獨奏協奏曲和大協奏曲之形式風格為架構,重現巴洛克時期經典曲式,分別為三個或四個樂章,有別於歌手明確唱出歌詞內容,由樂器堆疊出多個聲部,透過演奏技巧表現原來的詞意情境,用音樂描繪出歌謠音畫,講述臺灣的故事。亦持續透過展演落實樂團兩項最重要使命-巴洛克時期音樂推廣與臺灣歌謠保存計畫,期待能將這些美好的音樂復刻、傳承下去。

附件

1125兒時記憶 中山大學_201229_0.gif (70.39 KB)

2021-4-16 16:07

1125兒時記憶 中山大學_201229_0.gif

1125兒時記憶 中山大學_210108_1.gif (99.3 KB)

2021-4-16 16:07

1125兒時記憶 中山大學_210108_1.gif

1125兒時記憶 中山大學_210108_4 (1).gif (65.79 KB)

2021-4-16 16:07

1125兒時記憶 中山大學_210108_4 (1).gif

TOP

發新話題